![]() |
原點:詩人思想者史作檉訪談錄:2018052450566,店家為 樂天書城 | 樂天市場購物網 - 台灣 售價:306 我要購買 |
當今網購市場很競爭,各大購物網為求好業績無所不用其極,殺價毫不手軟。JESSIE是我的好朋友,為人正直又有愛心;JESSIE他只會推荐好東西!整理了GOOGLE上關於原點:詩人思想者史作檉訪談錄搜尋前幾名排序的資料來輔助!網路購物EC是擋不住的趨勢,可以方便比價只要用功通常都能買到相對便宜的商品!最近有些網友在問原點:詩人思想者史作檉訪談錄要去哪裡買最便宜呢? |
下面是整理過的資料;有原點:詩人思想者史作檉訪談錄與其他類似值得參考的商品清單.網友也都知道在定價和網路售價會有一定的差距,STUART最近也對這個商品很感興趣,現在很多線上購物EC平台都有銷售該商品!google找一下有些人再熱烈討論原點:詩人思想者史作檉訪談錄. |
內容簡介 讀哲學是一回事,懂哲學是一回事,真正去做哲學完全是另一回事。 ──史作檉 一個用生命做哲學的詩人思想者 了解史作檉必讀的一本書 這是唯一一本訪問當代傳奇思想家史作檉談其一生的精采對話錄 也是第一本記錄史作檉思想歷程及內在世界的重要著作 史作檉是當代極其重要的哲學思想家,更曾被中國大陸「北京大學出版社」喻之為華人世界唯一活著的哲學家。本書是關於史作檉思想發展的自述,書中構築了史作檉幾個重要階段的思考歷程,不僅脈絡清晰,同時更真切地反映了他生命的軌跡。透過史作檉對自己真實坦誠、毫無保留且絕無憐憫的陳述,在訪談問答之間,一個哲學家的思想精髓及哲人生涯逐漸展現。 史作檉以生命的實踐來印證哲學,以哲學的思辨來豐富生命的內涵。他統合人、自然與文明間的互動關係,從藝術、哲學、道德、宗教與科學等深度文明處,重新定位新世紀的文明走向,並且從「文字」的表達上溯到「圖形」與「聲音」的表達,保持了人與自然間最直接的關係。 終其一生,史作檉對於生命始終進行著永無止息的哲理省思與實踐。 本書特色 1. 唯一一本訪問史作檉談其人生思想的對話錄 2. 了解史作檉思想脈絡及其精髓的重要著作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 目錄 前言 原點──瞧!史作檉這個人 王英銘 導言 聆聽史作檉──前香港大學教授 童若雯 瞧!史作檉這個人 第一章 真正去做哲學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第二章 今天用亞里士多德的形上學、用孔子的倫理學有什麼用? 第三章 那個進去哲學世界的Gate在那裡? 第四章 「存在的絕對與真實」其實是為「真實」這兩個字 第五章 矛盾、無限、至極 ──假如沒有這三個能力,形上學做什麼? 第六章 我活到那邊觸礁了,哲學也完蛋 第七章 從哲學人類學看Human Culture & Culture Itself 第八章 還原歷史 ──永不退轉與大對抗 第九章 文字文明的危機是什麼? 第十章 形上美學是隨著整個人成長 第十一章 真正中國哲學,就不可能碰陰陽 第十二章 哲學是一切既有物之導源 ──整個中國哲學從頭來:廟底溝彩陶、舜、天 第十三章 二千年來最大異端 第十四章 通過整個歷史才真正找到那個上帝 第十五章 關於尼采、佛洛依德、胡塞爾、海德格、法蘭克福學派之對話 第十六章 關於熊十力、馮友蘭、方東美、新儒家等之對話 第十七章 童話與危害中國的兩個哲學術語 ──「天人合一」「內聖外王」 第十八章 哲學發生的時候,就是另外一個更高的政府出現的時候 ──焦慮、傷痕與哲學革命 第十九章 現代藝術──他們的來源通通是希臘 第二十章 尼采開頭在什麼地方?他開頭就是拋棄這個文明 第二十一章 極限外面的東西,才是真正具有統合性的東西 ──藝術家、哲學家一旦知道了,死都不肯放 第二十二章 一片乾枯的樹枝,長出一個綠色的新芽,那就是自然裡面創造的! 思想漫談‧談心目中的史作檉 史作檉的生死觀──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教授 鄭志明 我認識的史作檉老師──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兼主任 苑舉正 懷念史作檉大師:我們的啟蒙恩師──北京清華大學教授 彭培根 史作檉的「心靈開啟」與我的《徬徨少年時》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石朝穎 史作檉與我──史作檉入門大弟子 李文清 史作檉年表 自序/導讀 【導言】 聆聽史作檉 前香港大學教授 童若雯 二十多年來,對許多從事於哲學、藝術,或者僅僅是出乎一種難以割捨的期待而對精神不離不棄的人,史作檉已成為一個象徵,一個證明。他逐漸在非主流地帶形成一個近乎祕密宗教的磁場,吸引了無數滿腦子無法解決的問題,不甘向社會投降的年輕人、藝術家、音樂家。這些人當中,有些人師從他二、三十年而義無反顧,更不時有陌生人引為知己,相見恨晚。然而更多人則半途而改道,並視之為一種自我邊緣化,封閉的系統,無法和今日變化甚劇的社會脈搏接壤,更缺乏一種直面社會,尖銳的批判精神。 由於背叛本來就是史作檉哲學中一必要的元素,而他本人更是自己「恩師」以及人類文明的大背叛者,弟子、朋友的離去和改變,對他來說,實在也或許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然而這樣持續的信仰以及背離的辨證卻造成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史作檉之永遠成為一個孤立的精神現象,一塊豐饒而寂寞的邊緣地帶,卻很難集眾力完成他耿耿於懷的哲學革命,更遲遲不能一呼四起,開始他召喚已久,民族的文藝復興。誠然,一個真正的哲學家足以對抗整個社會,足以成就個人輝煌的哲學革命,而追隨者永遠是將被遺忘,無足輕重的一群。然而在我們當中,這樣的事實卻造成了一個不能說是不致命的現狀。 由於學術界長期把他邊緣、非學術化,史氏著作(除了他早期流行一時,不乏少年激情的抒情式自白)往往得不到應得的正視,更無法在哲學的傳遞中十分重要的場所──大學,登堂入室,在學子手中傳遞。更嚴重的是,他為數甚夥,集一生精力以赴的著作無法在哲學界引起對話、辯難。結果是,很可能是我們現有的,當代唯一的中國哲學家面對著一種長久的,使人窘迫的沉默和漠視。如此的沉默對我們的文化其實形成了一種自我殺傷力,一種自我毀棄,而對史作檉個人而言,則無庸諱言,必然種下暗暗腐蝕著他的寂寞之情,也剝奪了他和不同學派的互動與刺激,以結豐盛的文化之果的可能。 在這裏,我們應排除一些極度世故、實際的原因,如史的非學院身分,學術圈的故步自封和對原創理論的懷疑,或者哲學本身在這個地方的真空狀態,以及我們日趨世俗化的文化性格。讓我們先假設,有一些內在的原因促成了史一方面極度「有名」,以一種近乎哲學怪人的身分而存在,一方面被學術界、文化界長期忽視的矛盾現象。很可能,史作檉本身形上系統的難度,其高度原創性和與其他學派全無關聯以致於缺乏切入點,以及更重要的,他生活和寫作風格的向內性促成了這樣的現象。由於他的弟子在討論他的作品時多是推崇甚高而絕無批判意圖,甚至時有一種學步的風格出現,更加深了史作檉哲學與外界持不同情態度者的隔閡。而史氏作品本身的一貫性之中常見的重複,或者獨白的傾向,更使得缺乏耐心的讀者易於排斥而放棄。兼之以史作檉堅持的一種素樸,非學院話語的風格,以及哲學思維必然具有的在閱讀上的阻力,更使得人們得以振振有詞地把他排拒在院牆之外。一種常見的誤解是視之為一名在野的生命哲學家;天真有之,深度或現代性則缺缺。這和史作檉早期不能免於感傷,歎息的文學式作品自有其不可切的關聯。然而,如果我們堅持以一個哲學家的少作來詆毀他耗費了畢生力氣以成就的成果,將是一種十分不負責任,避重就輕的態度。 此時,史作檉訪談錄問世。這般大規模,完整的呈現則確屬第一次。訪問者按照史作檉著作的年代追究其哲學的形成和與之平行的,個人的歷史。對於熟悉史作檉思想的人,這本書是一次他思想發展的自述,其中脈絡更加清晰,也再次印證了他生命的軌跡。對於不熟悉其思想的人,這本書構畫了一個哲學家的思想精髓,史作檉幾個重要 各界推薦/推薦序 前香港大學教授 童若雯 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教授 鄭志明 北京清華大學教授 彭培根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兼主任 苑舉正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暨哲學研究所副教授‧石朝穎 |
※其他推薦※
|
資料來源:樂天市場購物網